現代正念減壓始創者-卡巴金教授的五個教導
人生當然會有困難的時候。從處理消極的情緒,如壓力和焦慮,到埋頭苦幹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,有時候我們常反問到底一切為了什麼?
「但千萬不要放棄。」我們可以透過正念和禪宗哲學作為新的方法,以助重新發現生活熱情,應對消極負面情緒。
喬.卡巴金( Jon Kabat Zinn) 是將把東方正念 Mindfulness 帶到西方社會的最著名推動人物之一。他是麻省大學醫學榮譽教授 (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), 正念減壓課程 MBSR (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) 的始創人 ,近半世紀前開始跟隨一行禪師 (Thich Nhat Hanh) 修習Mindfulnes正念靜觀 。與過去接近四十年的西方正念發展過程中,他身為主力推手,精湛地融合了西方醫學研究與正念的藝術,以非宗教的科學實證角度,幫助無數來自不同階層和背景的人改善生活質素及身心健康。
以下是他其中五個非常獨到的指導,使我們可以與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難及障礙相處,重新找到意義和目的。
1)你的內在整體是永恆存在的
卡巴金:「無論我們從過去經歷過多少傷疤,只要我們內在的整體仍然在這裡,還有什麼會存有傷痕?過去發生了某些事情、未曾發生的某些事情或者眼前所面對苦困的情況,我們不需要成為無奈受害者。因我們與生俱來的內在一向都是完整的,傷疤產生前如是,現今仍然如是。我們可以隨時重新連接那個內在的整體,因為它的性質是永遠存在的,那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」
我們都經歷過生命中的問題和悲劇。重點是你須要記住,你的內在整體與你一直同在。它無論如果都不會離開你,如同你出生時一樣。
下次當你想起舊有的負面經歷時請記住,別讓過去的事情去為你下定義。
2)耐心是真正的美德
卡巴金:「耐性是我們心中產生不安和不耐煩時的恆常替代。當你嘗試探索不耐煩情惱的表面底下,你會微妙或明顯地發現那其實是憤怒。憤怒是一種不想讓事情就此方式發生,並指責某人(通常是自己)或某事的強大的能量。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趕快點。當你內心作的選擇你依然可以耐心地,保持正念地,加快動作去趕時間。」
耐心是在你生活中每一個層面都能獲益的一種能力。當生活中感到不舒適時,耐心是一種美德,它可幫助您以最切合您生活和身邊人的方式去應對不適。
耐心是一種自我控制的練習,協助你於艱難時候應對生活,令你有能力以自身以外的角度看事情,並且能夠在有需要的時候承受批判。總而言之,保持耐心表現出你的人生中有很好的道德水平。
3)消極情緒可以教我們認識自己
卡巴金:「疾病和痛苦的症狀,加上你對他們的感受,你看作那是告訴你關於身體或者內心的重要訊息。古時,如果一個國王不喜歡信差帶來的訊息,國王有時會將信差處死。這等如你抑制你的不想要的症狀或感覺。殺死信差,否認訊息或強型反抗,都不是有智慧的辦法。這個能夠圓滿訊息反饋循環(Feedback loop)並恢復自我調節和平衡的重要連接,我們當然不要去忽略或破壞它。當我們發現負面情緒症狀時,真正考驗是看看我們能否真實地聽取這些訊號,並連繫到我們的內心。」
根據研究發現,許多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習慣性迴避情緒。迴避消極情緒猶如是你以長期痛苦的代價去買入短暫的改善。然而,其實我們可以從負面情緒中學到很多東西。
靈性大師奧修曾更深入地說過:「悲傷帶來深度。快樂賦予高度。悲傷生出根。快樂生出分枝。快樂就像一棵高聳入雲的大樹,悲傷就像樹根深入地底的藏室。兩者都是必需的,當樹越高,同時它便會越深。樹越大,其根就越大。事實上,它總是成正比。這便是平衡。」
4)放下並與宇宙一起流動
卡巴金:「“放下”代表著放棄了強迫,抵抗或掙扎,我們容讓事情隨它以現在的方式發生,不會因自身內在喜好和厭惡所產生的貪求及抗拒感覺而受困擾。從而,我們便可換取有益身心健康的狀態。」
根據佛家哲學,宇宙萬物唯一恆常的是變化。然而,當我們捉緊事物或者試圖解決事情,往往是在直接對抗宇宙的力量。我們對抗並拒絕接受改變,可以引起焦慮或抑鬱等情緒。
不過,如果我們能夠承認變化,放棄對變幻的對象和景況的貪求,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平和,快樂及滿足。
5)留心當下所發生的事情
卡巴金:「捕捉每一個時刻的最佳方式是注意留心。 這就是我們如何培養正念的途徑。 正念代表維持清醒覺察的意思。 這意味著你知道你在做什麼。」
過去三十多年,在卡巴金的影響下,很多研究佐證了“正念”的好處,使它在西方世界變得非常之受歡迎。若以他最精簡有力的正念教導作結,那便是:活在當下今刻 (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)。
對那些剛接觸正念的讀者來說,正念本質上就是以不加價值判斷的方式來注意當下的時刻。 關鍵是要擺脫你對於那一刻發生的事情的想法和感受,從而成為一個中立的觀察者。
縱使知易行難,但若能透過持續訓練你的大腦去覺察當下的時刻,我們最終會能夠耗費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受困於過去或將來,留下更多的空間給予現在所發生的事情。
作者:黃嘉信